高差,是室外建筑和景观园林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设计手法。通过高低错落的空间引导而产生“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那么,
室内高差空间,是指同一个面存在高度的差别,即空间本身存在地面高差,或通过人为进行抬高凸出或降低凹陷的处理方法,得到的一种空间关系。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高度差别指非通高空间的同一楼层内,高度差小于层高一半的范围。同一层楼内的跃层、夹层等底部架空空间,暂时不在此次讨论范围内。)
在有防水防潮要求的空间,可通过设置地面高差,来防止水流进入并阻隔潮气,从而达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在隔音要求比较高的空间,可通过设置地面高差,来减少声音通过房屋结构传导至室内,从而达到隔音降噪的目的。
一般需要布线很多的房间,比如机房、电脑房、主机室,监控室等,需要在地面铺设管线,那么这部分空间则需设置地面高差。
利用室内高差可以更好的来进行空间划分、区域界定、功能分区等设计,同时不影响空间采光,保证空间的通畅性。
通过室内高差设计,使得空间富有层次感,高低起伏的地面,提升了视觉的生动性和感官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提升空间的趣味性的目的。
一些抬升架高空间的下部,可以用来作为收纳空间,将竖向的收纳空间转移至横向收纳,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室内高差空间的设计手法通常根据产生高差的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从土建高差、设计高差、做法高差这几个方面来聊一聊室内高差空间常见的设计手法。
土建高差对于室内装饰设计来说属于事实高差,即基底本身由于场地不平等原因存在土建结构的地面高差。土建高差又可以分为台阶/坡道、挡土墙/楼板高差。
通常如果土建结构已经设置了台阶/坡道,最常规的做法就是进行尺寸复核,并铺设相应的地面面层构造即可。
当然,如果设计师对空间设计有更突出的想法,将土建结构大改造也是很常见的辅助设计手法之一,但是对于地面高差的大改造,其结构的安全性和耐用性需要慎重考虑和设计。
通常这类高差设计提供给室内设计的可能性更多样化,可以局部或整体设置台阶/坡道,而台阶/坡道的形式、样式等在符合规范的情况下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基本可做任意造型的台阶设计。
设计高差通常指在平整无高差的土建结构基底基础上进行的高差设计,通常采用局部抬高形成台面空间或大部分抬高形成局部下沉空间。通常用于划分空间、提升空间趣味性和增加收纳空间。
下沉空间在不破坏土建结构的基础上来说,通常就是通过抬高地面,在视觉上突出下沉空间的边界,从而产生局部空间下沉的视觉错觉。
通常可通过砌筑形成下沉空间,或通过架空地板形成下沉空间,也可通过定制组合柜体(榻榻米)形成下沉空间。
做法高差就是由于地面的构造做法不同所产生的高差。如空间内的地面有防水防潮、隔音降噪、铺设管线的需要时,就需要设置垫层地面或架空地面。
对于不同室内高差空间的设计手法,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施工工艺上大体都可以分为砌筑基底和龙骨基底两大类。
通常砌筑基底就是指室内高差位置的基底是土建砌筑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砌块砖等,饰面材料多为瓷砖、石材板、木饰面板等。
前期准备→弹线定位→试拼编号→铺设素水泥浆及水泥砂浆结合层→铺设石材板→灌缝擦缝→清洁养护。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准备并检验所需的材料及设备等。再将基层的泥土、浮灰等清理干净,如局部凹凸不平,应在铺贴前用1:3水泥砂浆补平。
根据标高控制线,把台阶踏步的误差均分,并在墙面上放样予以标识,作为检查和控制板块标高、位置标准。
先将石材板按颜色和花纹分类,然后对每级踏步立面、平面板块,按图案、颜色、拼花纹理进行试拼、试排,试排后在板材背面进行编号,放好备用。
铺前洒水湿润基层,随刷素水泥浆一道,随铺结合层半干硬性水泥砂浆,一般采用1:3水泥砂浆。铺抹好后用刮尺杆刮平、拍实,用抹子压拍平整密实。
铺贴时将板块四角同时放置在砂浆层上,试铺合适后,在背面满刮一层素水泥浆专用粘结剂,然后将板块轻轻对准原位铺贴好。用小木锤或橡皮锤敲击板块使其四角平整,并及时擦干净面层余浆,并将缝内清理干净。
待材料全部干透后,进行灌缝擦缝处理。可选用白水泥和其他有颜色的胶结料填缝,并用专用工具填缝压实至平整光滑。
a、在定位弹线均分土建误差时,还应注意除考虑原本土建尺寸外,台阶尺寸应在合理范围内,通常踏步高一般在100~160mm,踏步宽在260~400mm。
d、面层铺贴顺序一般是从下向上逐级铺贴,先粘贴立面,后铺贴平面,铺贴时应按试拼、试拼的板块编号对号铺贴。
通常龙骨基底就是指室内高差位置的基底是龙骨骨架的形式,如木龙骨、铝合金龙骨、轻钢龙骨等,饰面材料多为石材板、木饰面板等。
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案准备并检验所需的材料及设备等,并检测地面平整性,进行平整度修复。将地面污物处理干净后,设置地面防潮层。
测量设置地台区域的尺寸,并按尺寸、样式等准备好龙骨材料及饰面材料。同时依据地台高度、长度、宽度、龙骨间距等尺寸分别在墙面及地面进行弹线定位。
根据地台设计划分及结构稳定性,安装设计间距及样式,用木龙骨制作地面龙骨框架。并用木板开成10—15公分宽左右的条形板,沿地台边缘铺设,将地台与墙体连接固定。
待龙骨框架铺设完成后,将提前裁切好的木饰面板或成品木地板铺设在木龙骨上,通常从沿墙一侧开始铺设,铺设过程中需保证板材间紧固无缝。
若大面积施工的实体地台或有更高的防潮隔音要求,则可根据需要在木饰面板下侧铺设防火多层板基层。
木饰面板铺设完成后,需对其进行核对调整,避免出现错位、板缝等情况。确认安装无误后,进行板材固定,用专用钉将板材固定在木龙骨上即可。
a、地台高度最为常见的在15cm,一般不大于25cm,若想作为可以坐卧的空间,可以设置35cm~45cm高度,但龙骨需根据荷载情况选择满足使用需求的材料。
c、地台龙骨的跨度不宜过大,控制在50~80cm之间最佳,如果长度过大,就必须在适合的地方加木龙骨做分隔加固。
上一篇:研究探索:激发大掺量矿粉水泥砂浆的早期性能研究 下一篇: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水灰比影响探究